龙之谷资讯网

《龙之谷私服》跨服公会战赛过出炉-龙之谷sf贪玩猫

近日,日照市人民政府印发《日照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实施8个方面42项教育重点任务,设置20个专栏,以项目方式予以推进落实。

规划主要目标提到,到2025年,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普通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城市+大学”共同体加快融合发展,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贡献度显著提升。全面构建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规划提到,实施校长年轻化行动计划,力争5年内,有一定数量的80后校长和85后的副校长,逐步形成以85后、90后为主体的学校中层干部队伍。

保证每天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实施游泳普及行动,促进中小学生熟练掌握游泳和自救技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到2025年达到60%以上。推动各学校坚持以艺术课程为主,开设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艺术课程,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配齐配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2022年底前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校必须配备专职教师。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力争所有区县创建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举办为公办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举办公办园。

建立健全中小学学位资源预警机制,“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

建立健全治理整顿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从严审批机构,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常态化运营监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将“双减”工作列入对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追责问责。

着力办好乡镇驻地学校,显著提升办学质量,争取到“十四五”末,与县域内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乡镇的教育服务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乡镇域内生源得到较好吸附和稳定。

推动高中招生与中考、高考政策的衔接,扩大特色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建设1所公办普通高中学校。

在涛雒镇建设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新校区依托周边钢铁、汽车等产业基地,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开设20个左右专业,规划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0000人左右,为相关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技能支持、开展科研创新服务等。

加快“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加大对驻日照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建设计算机网络安全、智能控制与制造、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支持济宁医学院日照校区医学、药学、生物、信息学科专业发展,加强中医药科研和产业发展合作;支持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办好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优势专业。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建立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

展开全文

至2022年12月底,建设200套乡村教师周转宿舍,为乡村教师创造“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工作环境。

日照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是山东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是我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提供更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市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扎实推进,全市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94所,其中,幼儿园693所、义务教育学校356所、普通高中17所、特殊教育学校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所、市属高职院校3所、驻日照省属高校4所、技师学院1所,在校生58.91万人,教职工4.68万人。

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市、区县均组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党委教育工委,党领导教育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中小学校党组织关系全部调整隶属地方党委教育工委,实现党组织建设和工作全覆盖。出台《关于推进驻日照省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措施》,高校党组织述职评议考核全面推开,高校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压紧压实意识形态责任制,高校意识形态校内巡察实现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定期组织政风行风民主评议,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持续巩固。

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75%。着力提升特殊教育,全市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74%。推动职业教育招生扩容,职普比例保持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4.01%。

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全面推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义务教育招生“一网通办”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投资6700万元建设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视障两类残疾儿童全部集中到市里就读。特困家庭儿童15年教育全部免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新实施以贫困学生管理档案和全过程帮扶、全学段资助、全方位关爱、全覆盖就业为重点内容的“一档四全”教育资助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38所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123所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资金、师资、设施设备等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改善。全市投入24.87亿元,化解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56人及以上大班额教学班实现动态清零。投入67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13所、幼儿园346所,分别新增学位9.8万个、7.5万个。投入31.39亿元,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等,改造校舍面积134.85万平方米,改造运动场地面积84.76万平方米,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指标要求。投资3.7亿元对大学科技园生活区进行了改造提升。

教育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开展学前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实验研究,积极纠治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保教质量显著提升,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等经验被全省推广。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不断完善,德育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素质持续向好。综合推进高考与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指导,优化学生多元成才机制,高中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中职示范校2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中职示范校5所、省规范化中职学校6所;参加全国、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成绩稳居全省前3名;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之一,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30强、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

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相关经验被中央深改委推广。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师德水平明显提升。全市招聘教师6041名,教师队伍学历、年龄、学科结构持续优化。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共有7337人次参与交流轮岗。建立名优教师队伍梯次遴选培养机制,遴选培养市教学新秀311名、市教学能手213名、市学科带头人130名、日照名师名校长29名、第九批省特级教师10名、齐鲁名师名校长6名。加强教干教师培训,实施教师素质三年提升计划,所有教师轮训一遍,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教育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累计投入经费310亿元,年均增长8.1%。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从2015年的小学710元、初中910元分别提高到910元、1110元,成为全省标准最高的市之一;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由900元提高到1000元。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被中央和省委领导批示肯定,教育部予以全国推广。投入5.31亿元,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日照教育云平台建设,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二)面临形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面临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才能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从国际国内情况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教育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 从全省情况看,我省正处于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深化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战略目标,必须要进一步发挥教育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教强鲁、人才兴鲁建设中的动力源作用。 从我市情况看,未来五年是我市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是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攻坚期”,是浴火重生、振翅腾飞的“蝶变期”,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城市,亟需优先发展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我市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近年来,国家和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事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涵盖各个领域、覆盖各类教育,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搭建了四梁八柱,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特别是2021年7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指导意义,必将撬动并促进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从教育资源供给来看,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普惠性资源不足,区域性学位紧缺问题突出。全市城镇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虽已化解,但大班额防控压力依然很大,城区特别是主城区核心区域学位缺口较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区学校大校额问题突出,管理难度大,体育场地设施、专用教室不足;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部分学校规模过小,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等专业师资不足,办学效益差,优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

从教育服务能力来看,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部分学校容纳能力不足,基础能力建设有待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层次不高,学科结构体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教育发展、支柱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能力不强,大学与城市相融互促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有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体系制度尚未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有待提升。

从教育保障条件来看,尚不能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五唯”顽瘴痼疾还未根除,素质教育发展不充分。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程度需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活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老龄化问题突出,高精尖和领军人才匮乏;学前教育公办教师数量和编制不足,教师待遇偏低;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短缺。民办教育发展不够规范,办学质量不高。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亟需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教育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牢牢把握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抓住机遇、超前布局,拓展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发展方式,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教育现代化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落实“双减”政策为着力点,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更加注重融合创新、共建共享,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着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统筹推进各类工程项目和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公平、普惠、优质、智慧”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切实支撑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未来的理念,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等有效对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撑。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有教无类和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每个人受教育权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把满足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准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关联性,坚决破除各类顽瘴痼疾,推动教育领域制度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整体提升。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融入和服务大局。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全面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定位、贯通衔接,突出特色、锤炼优势。统筹管理各类教育资源,增进协同育人。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教育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普通高中教育实现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城市+大学”共同体加快融合发展,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贡献度显著提升。全面构建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水平,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政府学校社会协同治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教育评价有效引领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新生态。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完善党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合力。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办学校党的组织有效覆盖,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组织部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下同)

2.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讲常态化,引导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高校党建属地管理责任,全面提升驻日照高校党建工作质量,抓好《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落地见效。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学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守住教育领域政治安全底线。全面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增强群团工作政治性,凝聚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市委教育工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负责)

3.建设高素质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拓宽选人用人视野,畅通学校干部与其他部门干部交流渠道,选优配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实施教育系统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和使用力度,提拔干部时优先考虑、职位空缺时优先补充、重点岗位配备时优先使用。实施校长年轻化行动计划,力争5年内,有一定数量的80后校长和85后的副校长,逐步形成以85后、90后为主体的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实施校长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在全市中小学储备一批优秀校长后备人才。发挥教育系统女干部、女教师和党外干部基数大的优势,加大培养女干部、党外干部工作力度。建立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负责)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拓展、教师培优育强、教学提质创优、教研科研助力、实践赋能增效、学院强基固本“六大行动”。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深入推进“同城大课堂”项目,打造一批思政“金课”,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中阶段学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团课党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统筹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多种途径,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宣传部、团市委负责)

2.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德育网络阵地建设,教育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正确对待重大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突出学校特点,进一步凝练提升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普遍形成富有个性、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校风学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日照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实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传承(教育)工程。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做到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着力实施“童语同音·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职业技能+普通话”教育等工程,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团市委负责)

专栏1 中小学强德固本行动计划坚持德育为本,扎实推进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指导中小学校“一校一案”落实德育工作方案,将德育目标和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形成德育特色。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合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突出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操、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养成。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市教育局负责)

3.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保证每天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推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进校园,市每年举办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和中小学生参加的市县校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三级联赛。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工作,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年度通报制度。实施游泳普及行动,促进中小学生熟练掌握游泳和自救技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到2025年达到60%以上。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美育教学工作,推动各学校坚持以艺术课程为主,开设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的艺术课程,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评选“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以承办“中国音乐小金钟”管乐艺术展演为契机,在中小学推广普及管乐艺术教育。加强体育美育场馆建设,改善场地设施,配齐配好体育美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团市委负责)

专栏2 学校体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每年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负责)

专栏3学校美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确保每名学生至少掌握1项艺术特长。大力开发地方艺术教育课程资源,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艺术展演等品牌活动。推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

4.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加大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培养学生日常良好卫生习惯。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升学校应急管理能力和师生健康护理水平。完善学校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做好学生常见病监测和防治。建立中小学生近视眼预警、防控工作机制,确保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加强学校校医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医疗机构派驻”模式,为学校配备校医,逐步实现校医队伍专业化。建立健全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干预和跟踪服务制度,推动学校全面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制度。配齐配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2022年底前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超过1000人规模的学校必须配备专职教师。(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5.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大中小学校全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分学段、分年级实施劳动教育。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推动学校每学年设立集体劳动周。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遴选建设一批示范性、区域性劳动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各级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作用,广泛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市教育局、团市委负责)

专栏4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程扩建提升日照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打造以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为龙头,各类劳动教育基地、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辅,海洋馆、科技馆、港口展览馆、茶科所等为支撑的“1+N”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体系。(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团市委、东港区政府负责)

6.推进法治、生态文明和国防教育。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普法工作,持续开展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开齐开好环境教育地方必修课程。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倡导垃圾分类,厉行勤俭节约,加大生态文明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环境保护和勤俭节约意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组织实施好各学段国家安全教育,全面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统筹军地国防教育培训资源,深化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改革,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提升中小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质。(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小组办公室、日照军分区负责)

专栏5青少年学生法育工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学科蕴含的法治教育内涵,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市教育局、市司法局负责)

7.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家校共育行动计划,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家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密切家校沟通,落实好家访工作制度,通过家访交流学生情况、宣传教育政策、联合制定育人策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在反映家长诉求、补充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运行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办好家长学校,丰富家庭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纪念馆、少年宫等免费向学生开放,健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

(三)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1.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坚持以普惠教育为基本方向,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力争所有区县创建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举办为公办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举办公办园。落实省定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小区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动态调整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严格落实生均财政经费补助政策,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优质服务。控制幼儿园班额,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创新开展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工作,全面建设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实施农村幼儿园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体制,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实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在幼儿园组织实施入学准备教育,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小双向协同、有效衔接。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实施分类认定管理,有效指导和引领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建立完善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强化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强化日常监管,每5所幼儿园配备1名责任督学。所有幼儿园均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新进幼儿教师全面实现持证上岗,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5%以上。(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

专栏6幼儿园建设与提升工程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和生育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0所。支持农村幼儿园改造提升(设施设备、玩教具配备以及“改水”“改厨”“改暖”“改院”等重点部位改造等),提升办园条件。县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积极性,统筹利用好中央和省级、市级相关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建立完善学前教育市级综合奖补制度,更好发挥相关资金激励引导作用。(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

2.打造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统筹城乡中小学布局,深化资源配置改革,把乡村教育振兴和薄弱学校改造提升作为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抓手,坚持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推进区域学校结对、城乡学校结对和教育集团建设,探索推进城乡协作、校际协作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全面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化解大校额并降低班额,实现城区学校班额标准化、校额适宜化、条件规范化。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运动场地提升、卫生厕所改造、学校功能室和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强镇筑基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镇域办学特色和品牌,争取到2025年乡镇驻地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与县域内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探索实施“突破初中”专项计划,充分重视初中学段承上启下的重要性,努力促进城乡初中优质均衡发展,下大力气提升乡村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到2025年,力争4个以上的区县(含功能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认定。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落实控辍保学责任,着力打造公平教育。(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专栏7 防控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程坚持市域统筹,以县(区)为主,一县(区)一策,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人口结构、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等,统筹考虑现有教育资源状况、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中小学服务半径、建设标准和教学保障能力等因素,调整完善普通中小学校布局建设规划,并纳入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中小学学位资源预警机制,“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

专栏8义务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高标准提供校车、午餐等配套服务,引导农村小规模学校向乡镇集中。坚持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两手抓,突出课程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办好乡镇驻地学校,显著提升办学质量,争取到“十四五”末,与县域内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乡镇的教育服务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乡镇域内生源得到较好吸附和稳定。每年遴选一批乡镇开展强镇筑基教育改革试点。(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负责)

3.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义务教育“双减”工作部署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健全作业统筹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中小学考试管理,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建立健全治理整顿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从严审批机构,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常态化运营监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将“双减”工作列入对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强化追责问责。全面排查“双减”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加强风险防控,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4.发展特色多样优质的普通高中教育。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引导普通高中找准办学定位,依托国家规定课程,在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科技等领域办出特色,推动普通高中由标准化、同质化向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推动高中招生与中考、高考政策的衔接,扩大特色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支持学校依据特色学科,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先修等方式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完善普通高中发展保障机制,所有普通高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严格落实并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统筹考虑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师资、校舍、设施设备资源,满足选课走班等教学需要。建设1所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

专栏9普通高中强科培优行动计划强化特色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课程集群,认定一批课程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提供高水平的设施设备、师资、经费等保障,打造教学改革、教师研训、课堂交流高地。推进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建成一批起示范引领作用的特色学科基地或特色项目基地,支持普通高中发展优势学科,以学科为基础建设一批特色学校。(市教育局负责)

5.加快构建适应需求、纵横双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支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动建设日照科技职业学院、日照康养职业学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扩容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创建2所以上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地位,确保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融通。探索在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实施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施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建设一批紧密型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共享性、智能(仿真)以及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一批公共实训品牌。统筹专业对接产业布局,完善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重点建设3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或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实施职业教育“名校长”“名教师”“名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达到75%以上。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举办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专栏10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坚持实事求是、集中集约、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产教科城融合为特色,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在涛雒镇建设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新校区依托周边钢铁、汽车等产业基地,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开设20个左右专业,规划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0000人左右, 为相关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技能支持、开展科研创新服务等。(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

6.发展专业优势明显、校地深度融合的高等教育。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进优化专业方向,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突出做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新四科”专业。加快“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加大对驻日照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建设计算机网络安全、智能控制与制造、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支持济宁医学院日照校区医学、药学、生物、信息学科专业发展,加强中医药科研和产业发展合作;支持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办好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优势专业。加大高校院所合作经费投入,推进市校资源共享,在智慧交通管理、平安校园建设、城市综合治理、教育协同创新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推进曲阜师范大学日照研究院、济宁医学院日照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引进校方的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支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共建无人机测飞基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深入实施“百校三个一”工程,围绕我市产业创新需求,推动高校与产业园区结对共建、项目联合攻关、平台协同联建、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以创办企业、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形式转化科技成果。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小试、中试等基地。加快日照大学科技园、日照智谷大学科技园等省级大学科技园创建,通过公共研发、创新孵化、科研中试、创新服务等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并积极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探索构建“企业需求+人才培养+重大项目”合作模式,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动人才队伍双向交流。强化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市级自然基金中设立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等项目,鼓励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领衔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搭建青年人才成长的快速通道。(市委教育工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东港区政府负责)

7.构建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将各学段特殊教育全部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十五年免费特殊教育。坚持市办盲教育和聋教育、区县办培智教育的分类办学管理体制,健全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确保每个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建设一批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实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加强财政经费保障,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强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广医教结合、康教结合模式,重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负责)

专栏11 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各区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区县特教学校全部开办学前教育班(部),大力推进残疾儿童随园保教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举办特殊教育。关注自闭症、抑郁症、孤独症等青少年儿童群体和家庭,做好关爱帮扶工作,增进民生福祉。(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8.规范和支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落实国家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坚持教育公益性,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比重,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涉及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分类指导和规范管理,按类别享受扶持政策。确保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经费补助政策,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社会保障权益。推动民办学校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保障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收费制度、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建立财务监管、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办学风险。建立民办学校信用评估制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9.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县、乡、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在乡镇街道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区教育中心,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支持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开展教育培训,依托施教机构和教育基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广泛开展面向新生代农民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以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转岗职工、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完善老年教育办学服务体系。整合各类终身教育资源,推进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区教育、教育培训机构等各类资源开放共享,加快“日照终身学习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共建共享的终身教育供给机制,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市教育局、市委老干部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

(四)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1.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探索推进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学习,统筹课时安排,打破学科知识壁垒。实施强课提质行动,支持教师结合学校特色、学生特点、教学个性等因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形成一批优秀教学案例。积极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创新,强化实践教学,打破学校的传统边界和围墙,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建立学情会商和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形成述评报告,针对性开展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市教育局负责)

专栏12教科研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新5G时代教育科研方式,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科研引领和实践策略。建设市级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基地20个,充分发挥基地引领辐射作用,提升区域科研水平。建立健全市、县教育科研机构,配齐建强教育科研专职人员。大力开展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基础性和前瞻性课题研究,创新、做实课题过程管理,实现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通过共建、合作或者通过购买服务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教研水平。(市教育局负责)

2.深化职业教育育人机制改革。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需要,制定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指导意见,引导职业学校加强骨干、特色专业培育,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深度开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积极推进订单培养、“1+X”证书制度试点。对接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和产业链,通过“引企入校”“职教入企”等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建立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实施“日照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扩大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测试范围和规模,促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深度参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助力培养“百万工匠”后备人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负责)

3.注重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落实因材施教、注重创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将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爱护和培养学生创新天性,激发好奇心、想像力,形成健康的创新人格。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着力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所有学校全覆盖,切实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积极引导支持驻日照高校利用自有闲置土地、楼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孵化载体,支持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在校大学生带着科技成果创新创业。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强专业化创新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投身服务城乡社区和新业态领域创新创业,并带动就业。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促进终身可持续发展。(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4.提高对特定教育群体的精准化服务水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机制,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困生个性化帮扶机制,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学习情况跟踪、学情分析和帮扶责任落实制度,提升学业完成率和学业质量。健全留守儿童关爱和精准帮扶机制,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保障健康成长。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就近入学原则和异地升学考试政策。加强专门教育工作,有效发挥教育矫治作用,挽救涉罪和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优化对重庆黔江区、新疆麦盖提县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提高被支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

(五)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把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结合起来,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健全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和重大问题报告、惩处机制。充分发挥师德涵养基地和教师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强化师德实践,广泛开展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让教师充分了解国情省情市情民情,更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倡树师德典型,打造“日照最美教师”“日照教书育人楷模”“爱岗敬业校长(园长)、班主任和教师”选树活动品牌,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探索制定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实施新一周期教师校长全员培训。建立常态化挂职研修制度机制,加大教干教师“走出去”力度,定期选派优秀教干教师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挂职研修。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市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健全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和改进公费师范生工作,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体系。推进以教师自主学习、系统提升、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培训改革,实行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制定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规划,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年轻教师成长成才工程,营造年轻教师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专栏13名师培育体系优化工程健全骨干教师选育和梯次培养机制,着力推进名师名校长(园长)建设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园长)工作室建设项目,分期分批分类建设100个左右名师名校长(园长)工作室,培养5名左右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教育家型教师,20名左右齐鲁名师名校长、20名左右特级教师,1000名左右专业化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市教育局负责)

3.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调整计划,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定期进行编制核定、调配,提升统筹层级,完善周转编制专户政策,提高学科教师补充的针对性,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全面清查挤占、挪用、截流中小学编制和在编不在岗、吃空饷等现象。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做好教师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深化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探索推进城区学校教师跨校交流轮岗。开展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水平指标监测,推动“县管校聘”改革落地落细。深化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职级制改革,完善校长培养选聘、履职考核、薪酬保障、交流轮岗等制度。职业院校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任教师,可采取试讲、技能操作、专家评议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组织招聘。(市教育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专栏14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落实行动计划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调整机制,完善周转编制专户政策,提高学科教师补充的针对性,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全面清查挤占、挪用、截留中小学编制和在编不在岗、吃空饷等现象。纠正在编教师长期在民办学校任职的问题,不得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派具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已经派出的,分阶段分步骤有序引导退出。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占比逐年增加,2025年达到50%左右。(市教育局、市委编办负责)

4.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建立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推动建立课时工作量、工作实绩、岗位等级等相衔接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情况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完成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任务,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和生活补助政策。开展优质课和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定期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专栏15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至2022年12月底,建设200套乡村教师周转宿舍,为乡村教师创造“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工作环境。通过财政预算、减免行政行收费、争取社会融资等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

(六)推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

1.高水平高质量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依托日照教育城域网和日照政务云,大幅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速率,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IPv6建设部署并开展相关应用试点。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强化智能教室、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图书馆、STEAM空间、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物联网终端系统等建设,打造智慧后勤、智慧安防、智慧场馆等。实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做到教育网络安全监测和安全等级保护全覆盖,确保系统与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努力营造安全可靠的教育网络环境。(市教育局、市大数据局负责)

2.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依托“日照智慧教育云”平台,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机制,实现“联通各区县、覆盖所有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格局。充分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开展与教材配套的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实现知识点优质数字资源全覆盖。加大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力度,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全市所有区域。(市教育局负责)

3.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推进线上线下协同教学模式,全面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形成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大力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STEAM教学、创客教育、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以信息化助推因材施教和精准教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市教育局负责)

4.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继续推进“日照智慧教育云”平台功能应用的深度开发,实现上下互通和数据交换,提供一站式服务。按照“产教融合”理念,加快专业课程配套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在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和招生入学、中小学课后服务、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等工作中,注重教育大数据挖掘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市教育局、市大数据局负责)

专栏16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程针对偏远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师网络课堂)建设应用,开展跨区域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家庭教育覆盖。组建在线教育扶智团队,开展在线同步课堂和同步教研,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市教育局负责)

《龙之谷私服》跨服公会战赛过出炉-龙之谷sf贪玩猫

(七)稳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1.推动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健全完善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加大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等制度,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研究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完善对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内容标准,制定评价细则和评价办法,科学开展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落实正确政绩观要求,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依规依法追责问责。探索在部分区县、学校开展评价改革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推进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市委教育工委负责)

2.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省出台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完备、导向清晰的办学评价体系,推动形成正确的办学导向。积极探索“底线+特色”“规范+示范”的实施路径,落实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指导学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坚守办学底线;推动中小学全面育人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创建,激发学校内生动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完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方案和专业(群)发展水平考核方案,综合利用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企业、行业、第三方、同行、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评价的结果,引导职业学校按类型教育规律办学、面向市场灵活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特色创新办学。(市教育局负责)

3.强化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制定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办法,把认真履行教育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考核。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落实教师职称比例、岗位设置管理和乡村教师职称倾斜政策。严格执行高级教师为学生上课制度。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明确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4.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统筹利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完善学生德智体美劳评价办法。推进德育评价方式方法改革,探索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多元参与的学生德育评价模式,建立学生品行表现纪实制度。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实践情况全面真实客观记入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制度,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市教育局负责)

专栏17体育评价改革行动计划强化学生日常体质健康评价,规范记录学生每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评定等级,并向家长反馈,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评奖。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纳入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对区县政府履职评价,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市教育局负责)

5.健全人岗相适的用人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招聘时按照岗位需求确定学历层次、岗位条件,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严格规范招录工作,不得违规设置性别、民族、地域、教育形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限制性条件,消除就业歧视。建立健全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市属国有企业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全面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负责)

6.深化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动多校划片、设置弹性学区、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统筹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坚决遏制掐尖行为,允许民办高中进行艺体特长招生试点。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积极推进等级评价、等级呈现。完善优质普通高中录取名额指标分配办法,促进初中学校均衡化发展。全面保障国家教育考试安全,完善考试作弊行为监测防控技术体系。(市教育局负责)

专栏18体育和艺术科目考试改革行动计划深化体育科目考试改革,初中、高中体育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推行“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逐步提高初中体育考试分值。深化艺术科目考试改革,自2022年秋季学期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采用“过程性评价+专业测试”方式确定考试成绩。完善艺术类科目考试纳入高中阶段招生录取计分办法。(市教育局负责)

(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健全依法治教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各级党委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等行为,依法维护权益。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创新优化教育政务服务,打造精简高效政务生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推进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治理水平。加强依法治教督查,把依法治教工作情况纳入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学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

专栏19流程再造攻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动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在教育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实现电子材料跨地区、跨部门互信互认。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办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终端、实体大厅、政府网站和第三方互联网入口等服务渠道同源发布。创新优化教育政务服务,综合运用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数据共享、材料互认等方式,推动“进厅办、网上办、掌上办、云上办”,逐步实现“清单化、标准化、网络化、数据化、一体化”数字治理。(市教育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负责)

2.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优化充实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领导协调教育督导工作。强化各级政府教育督导职能,依法依规设置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配备满足需要的工作人员,确保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独立行使职能,形成科学完善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对下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综合督导、专项督导,督促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经常性督导,指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的评估监测与评价;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完善并落实督导报告、反馈、整改、复查、约谈、通报、问责等相关制度,切实提高评估监测与评价的使用效能。落实教育督导工作经费及各项激励政策。(市教育局、市委编办负责)

专栏20督学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督学聘任管理,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加强专职兼职督学培养培训,提升督学专业素养和督导水平。深化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充分发挥责任督学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学校规范发展、内涵发展。优化督导责任区运转和管理模式,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督导和评估。(市教育局负责)

3.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稳定增加教育投入。全面落实各教育阶段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教育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进一步建立各类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和投入机制,适时提高相关拨款标准和投入水平。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收费动态调整和分类定价、优质优价收费制度。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由8000元提高到10000元。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积极争取地方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全面改进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绩效,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全面增强管理能力,提高教育财政干部队伍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水平。(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

4.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加大高水平外专外教引进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开展技术培训和研发,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中小学通过友好学校建设、师生校际交流等形式开展对外交流。在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全面加强与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效机制,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程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等,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教学水平。主动融入胶东经济圈教育一体化发展大格局,积极学习青烟潍威教育改革创新经验,推动教育资源融合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外办负责)

5.夯实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全面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强化校园网格化管理,打造综合监管的工作格局,有效预防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全面加强校园安防基础建设,着力推进校园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建立校园安全风险防控预警平台,实现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完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治理体制机制,确保校车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狠抓预防溺水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规范学校食堂管理,提升学校集中配餐服务水平,确保饮食安全、营养健康。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强化校园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全面提高舆情处理和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党的宗教政策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坚决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网办、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四、组织实施

(一)统筹推进落实。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实施体系中,做好教育规划与人才、科技、产业、区域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在市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推动各区县、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形成一县(区)一案、一校一案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市委教育工委、市发改委负责)

(二)建立协作机制。有效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坚持挂图作战,实行项目化、工程化推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全市教育“十四五”规划任务的组织实施,各部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落实措施。建立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定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市委教育工委负责)

(三)强化监测评估。构建教育规划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监测评价机制,定期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科学修订完善规划实施工作的政策制度安排、重点项目、行动计划等。建立督导问责机制,将教育规划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作为评价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充分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市委教育工委负责)

(四)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多形式多途径参与、支持全市教育改革发展。通过全媒体准确解读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宣传部负责)

日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龙之谷私服》跨服公会战赛过出炉-龙之谷sf贪玩猫

2021年11月23日印发

来源:日照市人民政府公报

编辑:于丽丽 校对:马德红 责编:于坤帅

“直播日照视频号”上新啦

点亮“赞+在看”

让更多人知道!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